非遗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安庆好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裁襟励子》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觉迟不仅让非遗“活”起来并在活态传承中融入百姓生活。 “苏蕙华裁襟励子”的故事就发生在桐城市嬉子湖镇珠檀村,笔者来到裁襟励子文化园,亲身感受到这项省级非遗项目所带来的魅力。江觉迟是苏蕙华的孙女,她以祖母“裁襟励子”的诚信精神为支柱,兑现承诺,在青藏高原上扶贫办学十六年,成为“裁襟励子”精神的活态传承。 “我之前在外地生活了很多年,2017年回到家乡以后,我就感觉到家乡有很多的文化,包括像我们这个《裁襟励子》的非遗文化,还有嬉子湖的渔业文化等,都非常有价值,亟待挖掘。这个时候我就起了心,有了念头想回到家乡,为家乡做点事情。”江觉迟向记者谈起自己决定回乡创建裁襟励子文化园的初衷。
2018年,江觉迟启动了裁襟励子文化园的修建工作,整个工程包括苏蕙华墓园、苏蕙华故居、裁襟励子非遗馆、农耕文化陈列馆和“诚信图书”角。其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是由她本人自行出资建造。甚至,她还自嘲地说,当初建造文化园时自己有两个身份,白天为了省钱自己做小工,晚上停工后,化身作家通过写稿子来筹集资金。如今,“裁襟励子”非遗馆、苏惠华故居、农耕文化馆、诚信广场、非遗课堂等基础设施全部完成,大大丰富了文化园的内涵。 让江觉迟感觉特别欣慰的是,先是她一个人回来做这件事,后来慢慢地就是整个社会和当地政府都参与进来,然后慢慢地发展壮大。 江觉迟初回家乡的时候就想:能够为家乡出一本书,建一座园,她就心满意足了。可当她真正做到这些以后,她并未满足,她又走在保护非遗——桐城渔歌的路上。一艘皮划艇,一辆车,一个人,一桶开水,一袋面包,收集发掘桐城渔歌的路途上,江觉迟如同一个苦行僧,她从孔城镇坐皮划艇顺河而下直到鲟鱼镇,用了近一年时间,走访老渔民。 “其间也会有一些小小的收获。因为你要收集渔歌,就要到很多家庭去,走到他们家里去访问挖掘。你走到一个村庄,你就会了解这个村庄。”收集发掘桐城渔歌的同时,江觉迟也不忘关注村落里的特殊群体,一些孤寡老人,一些困难家庭。 她在藏区行着大善和大爱,回到家乡,她不忘初心,用自己的有限力量去帮助家乡发展,就是在传承自己祖先的那种“爱与诚信”的精神,将爱贯穿于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安庆好人”江觉迟。 (程邦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