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道德建设

【桐城好人风采】吴伟:善举不在大小,贵在坚持

来源:桐城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8-07

在新渡镇新城村,有这样一位创业者,他用二十余年的坚守,将点滴善意汇聚成河;用平凡人的不凡担当,让“好人”二字有了最生动的注脚。他就是吴伟。

1978年,吴伟生于新城村一个普通农家。长辈们常说的“帮人就是帮己”,是他最早的人生启蒙。小时候,看到邻居张奶奶独自生活多有不便,他帮老人挑水劈柴;中学时,同学家境贫寒买不起课本,他主动把自己的笔记和课本拿出来“共享”;成年后,他外出打拼,在塑料包装行业摸爬滚打,直至创办了自己的小工厂。一路走来,他始终没丢下乡亲们教给他的本分与善良。2005年,事业刚有起色的他,毅然放弃在城里发展的机会,带着技术和订单回到家乡。他说:“在外总惦记着村里,能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挣点钱,比啥都强。”

走进吴伟的塑料包装厂,车间里机器轰鸣,30多位工人正在忙碌。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员工大多是中年妇女和轻度残疾的村民。为让就业困难群体端稳“饭碗”,他不仅开出不低于市场价的工资,还特意调整上班时间,接送孩子的职工可以弹性上下班,农忙时可以带薪休假。针对岗位技能“零基础”的村民,他专门请来技术员提供全程免费培训。“吴伟从不催我们干活,总说‘慢点没关系,把活干好就行’。”员工王杏莲说,自从丈夫患病后,家里陷入困境,是这份工作让她重新撑起了家。

近十多年来,这家不大的企业先后吸纳40余名当地困难群众稳定就业,帮助10余户家庭脱贫增收。有人劝吴伟多招年轻力壮的工人提高生产效率,他却笑着说:“厂子挣钱是好事,能让大伙有事做、有盼头,才是真的体面。”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防疫物资紧缺的消息牵动人心。大年初三,吴伟看到村干部呼吁支援防疫物资,当即决定改造生产线。“当时厂里只有普通塑料袋设备,要生产防疫鞋套得重新引进、调试新机器,还得紧急采购原料。”他带着工人连续三天两夜守在车间,最终干出了新产品。当20万只防护鞋套、3万余只口罩先后送到镇防疫指挥部和各村防疫人员手中时,他的双手惨不忍睹,全是被机器磨出的血泡。“这些都是捐的,一分钱不要。”面对镇里发放的补贴,他婉言谢绝:“国家有难,咱帮不上大忙,出点力是应该的。”

这样的“应该”,随时出现在吴伟的义举里:2021年夏季暴雨,他带着自家铲车冒雨疏通村里的排水沟,直到凌晨才回家;2022年冬森林防火期,他自掏腰包购买灭火器、砍刀,组建了10人的森林防火巡逻队;新城村“救急难互助社”成立之时,他第一个捐出1000元启动资金,还发动厂里员工募集爱心款8000余元。“他不是最有钱的,但每次捐款捐物,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新城村党总支书记吴成斌说。

在吴伟的带动下,新城村渐渐形成了“好事有人做、难事有人帮”的新风尚。他厂里的员工自发成立了“爱心小分队”,定期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受吴伟资助、已完成学业的大学生王磊,毕业后回到新渡镇成为一名教师,并资助着3名困境学子。

“吴叔叔常说,善举不在大小,贵在坚持。”王磊的话道出了吴伟的初心。二十多年来,吴伟资助过7名困境学子,帮20多户家庭渡过难关,累计捐款捐物超15万元。

如今,吴伟的故事早已传遍新渡镇的街头巷尾。他先后获评“桐城好人”“安庆市道德模范”,但在他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不是这些荣誉证书,而是墙上一张泛黄的老照片——20年前,年轻的他帮邻居背粮食的背影。

这个背影里,藏着一个普通人最珍贵的坚守:用爱心照亮世界,用善举温暖他人。这份大爱与坚守,在新渡镇这片热土上,正被更多人接力传递。        (刘宇   陈娜)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