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新时代文明实践

大关镇旵冲村:古韵新声唱响“赋农塑旅”协奏曲

来源:桐城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5-16

“三月采茶茶发芽,姐妹双双摘细茶。左手摘茶茶满篮,右手摘茶茶满筐……”5月14日清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桐城歌”代表性传承人、旵冲村74岁的查月华站在村口的古枫树下,领着一群村民唱起这首流传了数百年的《采茶歌》。

大关镇旵冲村被誉为“非遗村”,这里不仅有婉转悠扬、歌词质朴的桐城歌,还有气势磅礴的十番锣鼓和精彩绝伦的麒麟灯,这些古老艺术的活态传承正在浸润一方乡土,唱响“以文赋农、以文塑旅”的协奏曲,2024年,该村非遗产业带动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桐城歌起源于明代,曾是皖南农民在劳作时即兴演唱的山歌,曲调自由,歌词朴实,内容涵盖农耕、爱情、民俗等。随着社会发展进程加快,会唱桐城歌的人越来越少。“以前只在插秧、采茶时随口哼几句,没人把它当回事。”查月华回忆道。2008年,桐城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抢救、保护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成立桐城歌传习所,邀请老艺人系统整理曲谱,并组织年轻人学习。如今,传习所已有近百名学员,最小的只有8岁。村里还定期举办“桐城歌会”,吸引周边村民和游客参与。“一开始觉得桐城歌有点‘土’,后来发现这些歌里藏着祖辈做人做事的智慧。”15岁的桐城歌学员陶子涵告诉笔者:“我要努力学好、唱好桐城歌,然后把它宣传、推广出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桐城歌、喜欢桐城歌。”

如果说桐城歌是旵冲村的“柔”,那么十番锣鼓就是它的“刚”。十番锣鼓源于明代军乐,由十种乐器交替演奏,气势磅礴,常用于节庆和祭祀。60岁的倪渐桂是该村最后一批十番锣鼓传承人之一。“最难的‘十八番’技法,要练到手起茧。”他抚摸着祖传的铜钹说道。为让这门技艺不失传,村里组建了锣鼓队,并创新编排《丰收乐》《乡村振兴锣鼓》等新曲目,在民俗节庆和文旅活动中表演。2025年春节,旵冲村的十番锣鼓队在镇、村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深受好评。 

麒麟灯是舞动千年的祈福之舞。每年正月,旵冲村最热闹的莫过于麒麟灯表演。这项安庆市级非遗技艺,集扎制、绘画、舞蹈于一体,寄托着驱邪纳福的美好愿望。“扎制一只麒麟灯要两个月,从竹架到裱纸,全手工完成。”安庆市级非遗传承人倪渐银说。为让麒麟灯更符合现代审美需要,他和村民们尝试着用LED灯装饰灯身,使传统麒麟灯在夜晚也能熠熠生辉,舞起来更加炫目。

已尝到“文化创富”甜头的旵冲村,正持续将非遗传承与倡树文明新风相结合,促进非遗展示展演与旅游、农业深度融合,打造“非遗”特色村,发展乡村文化游,让旵冲非遗传播得更远。正如查月华所说:“我们的歌唱了几百年,还要一直与时俱进地唱下去。”而旵冲村的全面振兴之路,也正如璀璨夺目的优秀传统文化,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吴丽)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