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文明播报

桐城:“文化+乡愁 ” 成为年味“主打菜”

来源:桐城文明网   发布时间:2023-01-20
       桐城市孔城镇通过“文化+乡愁 ”,别具匠心地增足年味,拉长“情思”,唤醒故乡的认同感,为乡村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传统文化里的年味
 
  孔城古镇有着1800年的悠久历史,有着逢年过节表演民俗的文化传统。锣鼓敲起来,莲湘打起来,黄梅戏唱起来,龙灯狮子灯舞起来。2023年春节临近,位于孔城镇区的桐梓村文艺爱好者在紧锣密鼓地排练打莲湘、扇子舞、腰鼓等传统文化节目。文艺爱好者走步逗乐的样子乐坏了现场观看的村民。桐梓村党总支书记赵决高介绍:桐梓村村民春节都喜好文艺表演这一文化年味,村党总支“投其所好”,提供场地与道具给他们,让他们春节期间在镇区拜年演出,凝聚起乡村振兴的文化力量。
 
 
   两面大锣开道,一顶小花轿荡悠悠,一辆龙车随后,唢呐阵阵,或有腰鼓队凑兴紧随。小花轿“荡”出文明新风尚,也荡出古镇千年的年味。“花轿迎亲一路吹吹打打,比车队迎亲热闹多了,仅花了2000元,比车队迎亲节省了将近500元,也不用招待司机,既省钱又省心。”孔城镇中心社区在近年创新移风易俗形式,拾起遗失了近七十年的花轿迎亲仪式,既省钱,又弘扬了文明新风尚。2023年春节将近,这一移风易俗结婚仪式广为推广,天天在镇区都有花轿穿街走巷的喜庆,“这才像古镇!”文化+乡愁让乡风文明成了年味“主打菜”。
 
  古树是村庄的根,系着最深最深的乡愁。桐梓村天堂圩组有一棵百年的古树,为了留住乡愁,之前已经浆砌树池,把裸露外面的树根全部保护起来。年前又对浆砌树池进行了修补,对周边场地进行了清扫。并且倡导志愿者作为轮值“树长”,当古树的保护神,让春节回家的村民、走亲访友的客人见到古树就解了一把乡愁。
 
  农具也是乡愁所系。在孔城镇跃进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乡愁展览馆里,耧、犁、耙、水车、纺车、织布机、煤油灯等传统农耕农具和老式生活用品,展示着以往的生产生活轨迹,传承着浓浓的乡愁,置身其中,让人瞬间回到农耕时代。跃进村前期精心收藏了一定数量的农具与老式生活用品放在展览馆里,年关临近,为了让回乡的村民多一份乡愁的回味,又回收了7件农具,进一步充实了展览馆,让乡愁更厚,年味更浓,也让村民在咀嚼乡愁的同时,体会到国家与家乡发展的日新月异,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乡土。
 
  鲜糯滋舌尖,家乡味道长。孔城米饺是桐城孔城古镇传统的民间美食,以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粘而不腻、软糯可口的孔城米饺,是外出游子心中念念不忘的“家乡的味道”。前期孔城古镇积极申报孔城望春园米饺为安庆市非遗,这一文化美食是孔城无数在外游子的乡愁所系,“还是家乡的米饺好吃,在外很难吃到这样鲜糯的米饺,孔城米饺就像一根丝线,牵引着我们定期回家。”在北京打工的孔城青年王海军谈起孔城米饺内含的乡愁津津乐道。
 
  农家米面,待客佳品年味长。在孔城镇,还有一种乡愁味与年味极为浓的美食,那就是孔城米面。一碗鸡汤或排骨汤浸润的米面,就是一份待客的热情和浓浓的年味。孔城乃至更大范围的人都喜欢用孔城米面馈赠亲朋好友或春节期间招待客人。石磨子、柴火灶,手工切这些地道的工艺让孔城米面吃起来筋道,柔软。张月香与赵决姚夫妻每年秋冬季节,日夜不歇制作手工米面。一大早,土灶里柴火正旺,张月香娴熟地用勺子将盆的米浆舀出,盛进一块长方形的不锈钢托盘里,转动托盘米浆自动摊匀。米浆成型为面皮,随后竹篙晾晒,再用菜刀切成丝。手抓的每一把米面丝都是一把浓得松不开的乡愁。(吴春富)
 
责任编辑:吴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