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是一座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为我们公司提供了优渥的成长土壤,可以说,桐城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一位在桐创业的外来企业家的感慨,道出众多“新桐城人”的共同心声。 ![]() 图为桐城市区一角。 近年来,桐城上下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工作理念,在以文润城、产业培育、宜居共建、城市治理等领域协同突破,持续积蓄“向上向善向新向美”的澎湃动能,让这座小城焕发出独有的光彩。
坚持“以文润城”,共建文明之城 盛夏时节,桐城城乡书香涌动。从社区阅读空间到公共图书馆,再到文化夜校的讲堂,不同群体因书而聚,在阅读中汲取新知,在书香中清凉一夏,共谱暑期全民阅读的动人乐章。这样的全民阅读场景,既是桐城人延续“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耕读传统的生活日常,更是桐城赓续千年文脉的生动注脚。
近年来,桐城坚持“以文润城”,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涵养城市向上向善的内生动力。坚持“创建为民、创建靠民”,持续抓重点、攻难点,建立健全常态长效工作机制,兼顾精建细管、塑形铸魂,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文明风尚处处可见、人文特色更加彰显。 ![]() 图为桐城六尺巷新春灯会夜景。 聚焦打造“人文胜地”,注重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构建“山、水、城”交融的城市风貌和格局,累计投入近4亿元资金,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利用和最小干预”的原则,提升东大街、北大街、胜利街、南大街4片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和建筑风貌,修复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等名人故居,以国家5A级景区标准打造六尺巷片区,推出“三街一巷-桐城文庙-桐城文博馆”精品旅游线路,彰显“桐城派故里”“黄梅戏之乡”“六尺巷礼让文化”“院士之乡”等核心文化IP,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成功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三角高铁旅游小城”“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2024年,来桐游客首次突破一千万人次。
突出新时代文明实践,引导广大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注重示范引领、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弘扬文明新风,培育时代新人,截至目前,全市已涌现“中国好人”11名、“安徽好人”30名、“安庆好人”269名,12.76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532支志愿服务队,年均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1000余场次,其中,“六尺巷故事”志愿讲解项目获评 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
人人参与,人人共享,2025年,桐城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是75万新老桐城人共同书写的文明答卷,是多年接续奋斗的璀璨结晶。从街巷到社区、从企业到家庭,文明之风吹遍城市的每个角落,幸福底色在点滴耕耘中愈发鲜亮。
聚焦“产业兴城”,共建创新之城 图为桐城市“人才日”发布会暨青年人才码上线启动仪式现场。 “在家乡桐城,人才与产业无缝对接。”海归金融专业硕士、今年获得“安徽青年五四奖章”的余方琴在使用桐城市“青年人才码”时说:“青年就业创业,政府不仅给补贴,还通过人才码拓展市场资源,让创业成才少走弯路。”这位“新农人”用碧根果种植带动3.2万人就业增收,她的故事正是桐城“产业兴城、产业聚才”的缩影。
图为中环(桐城)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角。 一座城市的持续繁荣,产业是基础,市民是根本。近年来,桐城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机遇期,锚定“进十强、冲千亿”“打造智造名城”的发展目标,重构产业体系,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实现产业强市、人才强市同频共振。集中精力抓项目、拼经济,一手抓创新驱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双招双引”,加速新兴产业聚能起势,培育优质市场主体,壮大绿色包装、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两新一医”三大产业集群,以产业兴盛营造人才近悦远来的“强磁场”、锻造宜业之城和实力之城的“硬支撑”。目前,桐城“两新一医”新兴产业集群“长势”稳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入选安徽省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绿色包装产业集群获称“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全市有151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桐城成功跻身全国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县(市)之列。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47个,总投资额147.44亿元;今年前5个月,483家规上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76.3亿元,同比增长11%。
百业兴旺,造就人才高地。优质营商环境和人才政策已让桐城成为机遇之城、创新之城,仅2024年,桐城就引进企业“科技副总”12名、创新创业团队18个、青年大学生人才2469人。业兴才聚、聚才兴业的双向奔赴,为桐城向新图强注入了不竭动力。 加快城市更新,共建幸福之城 ![]() 图为老旧小区改造施工现场。 近日,位于龙眠街道同安南路118号的原市磷肥厂职工宿舍区内,一幢新楼主体结构基本完成,在由18户居民推举的“拆除重建工作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主导下,该楼将于10月份竣工并交付使用。“终于不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了!想想今秋就能搬进新居,心里真的高兴!”盼着回迁的老住户黄女士说道。 为确保群众安居,桐城采取“政府补助+居民自筹”方式,就地拆除、重建新楼,实施城市危旧房改造。像黄女士一样,今年将有184户居民实现“住房焕新”。
图为东部新城棚户区改造施工现场。 与城市危旧房改造相比,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的效果更显著。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桐城投入4.5亿元,改造老旧小区186个,惠及居民15762户;投入924.6万元,完成6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四清一亮”改造;100余条背街小巷化身“文明长廊”,11个菜市场整体升级、焕发“文明洁美”新气象……市民不仅住进了“好房子”,而且尽享生活“便利度”。
在桐城,因地制宜改“旧”、与时俱进建“新”一直齐头并进,小到居民的吃喝拉撒、停车充电,大到养老托育、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新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共享空间如雨后春笋,扎根在老城新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卫生服务中心、老年食堂、社区图书分馆等实现全覆盖,建成保障房(公租房)4363套……市民幸福感有了“质”的提升。 ![]() 图为志愿者进网格参与环境卫生整治。 城市更新,不仅新在“人间烟火气”,更新在“善治”上。近年来,桐城持续推进“数字桐城•智慧文都”项目建设,先后建成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文都e家”平台,辅之以网格化治理、践行“六尺巷工作法”、完善“红色物业”服务体系,实现群众诉求“一键上传”、部门响应“快速直达”,城市治理走向更智能、更高效、更精准,桐城因此荣膺“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市)”。
践行绿色发展,共建美丽之城 家住文昌街道碧峰小区的市民李劲松,每天早晚都到西郊公园活动筋骨,在鸟语花香中享受一段惬意时光。在上海定居的女儿总想他从小县城搬到大都市,“从农村走进城市”的他,就是舍不得望得见山、看到见水、记得住乡愁、推窗满眼绿、出门进公园的“诗意家园”。
图为完工后的龙眠河彩虹桥上段“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为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老城新区绿意浓、居民生活更美好,依山傍水的桐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发力“增绿、兴水、治污、创宜居”,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更好地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营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且不说随处可见、来去无声的新能源汽车,也不说每年春季的全民义务植树,也不说城市绿道建设,也不说持之以恒地“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也不说正在走向纵深、为期两年的“宜居桐城”行动,更不说以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彰显水景观为目标的和平污水处理厂、龙眠河“幸福河湖”建设等项目,单是重大工程为一棵古树“让道”的佳话,足以看见桐城守护“生态绿”的坚定与执着。
图为新206国道白马社区段保护完好的古树。 2016年,总投资近11.6亿元的206国道改(扩)建桐城段工程在龙腾街道白马社区施工时,一株名属国家三级重点保护古树名木、树龄有230多年的黄连木正位于征迁范围内,该树高20米、冠幅19米,生机旺盛。移树建路,势必危及古树性命;让路护树,势必增加建设投资,怎么办?桐城市交通、公路、林业、规划部门以及项目设计、参建等单位负责人实地勘察论证,一致认为:古树名木是历史的见证、生态文化的鲜活载体,必须加强保护!于是,项目各参建单位决定为古树“让道”:此处道路向两边延展,加宽道路中央分隔带,留足古树生息地,同时加装护栏。仅此一举,该工程增加建设投资700多万元。
视“绿”为宝、向“美”而进,不仅体现在保护古树名木上,而且融入以风光发电、抽水蓄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零碳园区和零碳社区、零碳校园的建设中,城市绿地公园的扩量提质中……目前,桐城已拥有1个综合公园和28个社区公园、1个动物园,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约15平方米,2024年,桐城空气优良天数比例达94.2%,龙眠河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
随着城市绿意越来越浓、颜值越来越美,宜居指数也越来越高,2019年以来,桐城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诸多殊荣。桐城之美,不仅铭刻在一块块耀眼的奖牌上,更浸润在每个桐城人的寻常日子里。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今日桐城,全市上下正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笃行不怠、苦干实干,共建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努力绘就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的壮阔图景! (文/杨璨 占思海 图 /桐城市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