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如一日,他甘于奉献,千百日记初心,他勤思敏行。他是扎根大关镇的一棵松,用行动诠释着共产党人的职责和信念,在“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他是人民的好“书记” 1985年,怀着一腔热血的愣头小伙,与大关镇结下了不解之缘。踏上工作岗位后的倪玉国,从来都是“我要做,我敢做,我要学,交给我”,时常挂在嘴边的也是“得下去看看走走,才能有感受、有方向,才能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诸如此类的实干主义。2016年,大关镇因部分村人事调整,旵冲村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挑起大梁,组织找到了倪玉国,怀着对组织的崇高敬意和满满的干劲,倪玉国下派到素有“千里一碧,十里旵冲”之称的旵冲村担任书记,用实际行动点燃了基层党组织的“燎原星火”,带领着旵冲村展现出最美风韵。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倪玉国下村民组从来都是随时随地,自行车、摩托车、两条腿,哪个方便用哪个。刚到村的那个月,就已经跑遍了所有村民组,还能找老百姓“唠嗑聊天”了,随身携带的记事本分门别类的记录着各家各户各组的情况,细致又别致,群众们对这位腿勤手勤的新书记充满了好奇与期待。脱贫攻坚的全面推进使得他的压力陡增,大关镇作为全市贫困户数量最多的乡镇,旵冲村自然也覆盖极广,为了详细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切实将政策落到实处,他带领村两委苦干实干,走访、摸排、宣传、动员、整理、交办,无论是饭点还是劳作时,准能在某个时刻看到他的身影,“有家不回”是家常便饭,“勤能补拙”是不二选择,他一次又一次的“冲锋”,让旵冲的老百姓们有点“厌烦”,之余,皆是叹服。 2019年的一个夜晚,寂静无声的村路上唯有一阵摩托车的轰鸣声留下余音,走访归途中的倪玉国摔在了夜间的乡村小路上,脸上、胳膊、腿,到处是伤。打着石膏,缠着绷带,涂着药水的他回到村里工作时,百姓们长舒一口气,调侃又略带关心的指责他幸好戴了头盔,步行走访的倪玉国,伤痕累累的脸上全然是绽放的笑容。 “厕所革命”我先行 在旵冲村全面发展提升后,倪玉国收到了一项新的任务:改水改厕。2020年,大关镇改水改厕任务600户,倪玉国仍旧带着他的记事本,挨家挨户搞“革命”。 “组织交由我一个人来完成这项利民惠民的工作,无疑是对我极大的肯定和信任,唯有奋斗以报之。”刚接手这项工作时,倪玉国就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气誓要当好这个“所长”。 农村改厕不是易事,传统的旱厕和固有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给这项工作带来了阻碍,为了打消人们的疑虑,解读政策的内容,倪玉国将办公室扛在肩膀上带到百姓家中去,从室内到屋后,从田间到地头,600户的任务跑了几千户厕所,动员再动员,商讨再商讨,敲定再敲定,最终确定了600户改厕目标。旱厕改水厕,需要提前选好埋水桶的地点,最好是连接着庄稼地,方便群众使用有机肥,每家每户的施工点,倪玉国都会同施工方和老百姓商量好,从动工到深埋再到安装和验收,一趟又一趟,一户又一户的往返,时常的香味四溢的中午,都能听见呼唤“倪所长”来家里吃口饭的真情相邀。过家门而不入,一面在协调冲水水箱安装收费的问题,一面电话兼顾着另一户家中施工安全情况,每天跟厕所打交道,降黄的皮肤现在已然晒得黝黑,他时常开玩笑的说:没成想摩托车换成四轮电动,也白不了。改厕过程中,倪玉国事无巨细户户必到,将党员模范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 2020年的改厕任务如期完成,2021年的500户也已认领回家,“倪所长”又带着他的记事本奔赴在各个角落。
我是群众的人大代表
近年来,大关镇立足民生,聚焦民意,推行机关干部“步行工作法”、“一线工作法”的工作机制,鼓励并要求党员干部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调研,在一线解决。倪玉国将这一创新有益的工作方法为自己的经验值增添了厚度。倪玉国还是一名人大代表,无论什么时候,他都牢记着问需于民,收集群众的各种好的意见建议,并行之有效的反馈,跟踪。“人大代表的职责就是服务好群众,他们有什么诉求建议,我这个传声器就发挥好作用,他们有什么矛盾不满,我这座桥梁就是缓冲地带。”倪玉国对自己的代表身份深以为然,在一次又一次的进组入户中,他不仅仅是完成自身的工作,询情问需,收集采纳,都记在他的那本记事本上,他始终坚定的履行着代表职责,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盼群众之所盼。 百年奋斗路,风雨桐城人。如果热爱是一种动力,那么担当就成了一种境界。一个把信念和责任践行在每一项工作中的人,他始终秉持着的那颗赤子之心正是桐城人着百年来不磨灭的昂扬斗志和饱满激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倪玉国以奋斗的姿态紧紧围绕“五大战略”、“五大名城”的目标,作为乡村振兴的先行者而为党旗增光添彩!(张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