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居环境改善上下功夫。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资金资源,硬化拓宽道路,实现水泥路通村通组,同时实施电、水、网等一系列民生工程;二是积极动员群众参与。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为载体,发挥志愿者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党日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对村庄及辖区内环境卫生进行整治;三是加强垃圾治理。坚持“五清四化六改”,全面治理农村“脏、乱、差”现象,率先实施“户分类、村收集、转运、处理”模式,切断农村垃圾源头,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四是以检查促整改。创建办定期检查环境卫生,对发现的问题详细登记,并通知责任单位、责任人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进行公开通报批评,制度化调配倒逼责任落实。 在稳步推进移风易俗上下功夫。移风易俗是千年难题,开展移风易俗,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历年来,镇村通过“一约四会”,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的主要内容,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镇村立足实际,奏响“移风易俗”四部曲。一是将传统礼俗与陋习恶俗划清界限,让群众知道移什么风、易什么俗;二是开展宣传教育,让广大群众认识到移风易俗的重要意义;三是出台具体治理办法,明确哪些是可以倡导的,哪些是必须禁止的,让群众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界定出提倡、允许、不准办三种范围;四是党员干部带头示范,把大操大办整治纳入党员争先评优的主要依据,形成了“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的良好移风易俗氛围。 在大力弘扬道德风尚上下功夫。顺应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趋势,以创建文明村镇为“桐”争光为目标,倡导文明礼让,弘扬道德风尚。一是评“好人、好事”。镇村成立道德评议会,完善规章制度,通过定期召开评议会,评选“身边好人”、“最美婆媳”、“十星文明户”、“诚信经营户”等先进典型,以身边好人好事引领农村新风尚,在乡村营造出“爱人、爱家、爱国”的文明氛围,助推偏远山区百姓整体素质的提升。二是学“好人、好事”。以“道德讲堂”为契机,学习“身边好人”、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在不断学习中提高对自身的认识,以学促改,以学促学,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让道德风尚得以传承,在基层的实践中加以发扬。三是争当“好人”勇做“好事”。广大党员干部在基层一线,立足于自身的岗位,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解决群众反映的诉求,争当群众心中的“好党员”、“好干部”。 在加强社会治理上下功夫。一是以“枫桥经验”为引领,创新发展“村民说事”制度,让群众真正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主力军,在问题源头上激发广大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热情,形成“有事要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的共识,让民意沟通进一步畅通、群众智慧进一步汇聚、稳定基础进一步夯实,彻底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二是落实“五五四四”密切联系群众工作法,务必做到“五必到五必访”,落实“四民”工作法。认真践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三问”群众路线,对突发事件、矛盾纠纷、情绪不满、困难家庭、信访户等容易引发矛盾纠纷和信访的突出问题必到必访,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和隐患第一时间予以处理答复,并严格落实隐患归档、汇报、会商和责任制度,确保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稳控在当地,做到对可能引发矛盾纠纷和信访隐患事件的早介入、早处置、早稳控。 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下功夫。山区的地域限制,文化活动开展的形式往往单一、普遍,主要有如下几种形式。一是各村自发组织的文娱活动,如掼蛋比赛,这是最为常见的活动,另外还有乒乓球比赛、羽毛球等等体育性项目;二是镇村运用民生工程专项资金建立的文化广场,组织群众跳广场舞或使用体育设施进行锻炼;三是市文化委每年会定期组织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让黄梅戏、老电影走进千家万户,让文化传承得以延续、发扬;四是老一辈非物质文化传承,如“十番锣鼓”、“桐城歌”、“狮灯会”、“剪纸”等等;五是文化宣讲活动,镇村均设立文化宣讲员,定期对党员群众进行宣讲。一方面讲解当前最新的时事政策,让群众知法、维权、守法。另一方面宣讲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六是依托农家书屋,进一步丰富山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在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上下功夫。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作为文明驿站,对于城市、乡村文明理念的传播,亦或是精神文明的传递,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自2018年以来,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建设,从初期的实践站所建设学习、借鉴,到现在已拥有一套属于自身的相对成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经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的作用有很多。一是文明实践站所融合了文明创建、党建、综治、文化等一系列的内容,为基层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一个综合性的运用平台。二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是一个立体式、全方位、服务性的群众点单平台,实践站所依托相关的职能部门,设置法律、科技、文化、环保等志愿服务队,开展扶贫济困、法律维权等志愿服务活动。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对于凝聚山区群众打赢脱贫攻坚战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干部群众“鱼水情”进一步巩固、加深。(王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