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明网

桐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   桐城市文明办  主办

创建活动

大关镇:“拆治建”奏响“宜居共建”最强音

来源:桐城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5-05-13

图为金山村新建的亲水栈道。


图为百岭村新建的文体休闲小广场。

在推进“宜居桐城”行动中,大关镇以拆违拆危、拆旧建新为抓手,聚焦短板、攻坚克难,掀起一场“空间再造与土地利用革命”,书写“向土地要空间、向治理要效益”的鲜活实践,为乡村发展注入新活力。

向“沉睡空间”亮剑,拆出发展新维度。大关镇镇村联动,通过无人机航拍、网格员踏勘,精准锁定违建点位,广泛宣传动员,带动群众从“要我拆”到“我要拆”。充分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小关村党员章龙生主动拆除自家45平方米的钢构棚,以徽派风格改造门店,带动周边6家商户效仿拆违;台庄村党员朱江生主动拆除8间闲置猪棚,带领连片4户村民拆除猪棚4个共2310平方米、鸭棚4个共2400平方米。截至目前,全镇拆除破旧房屋、旱厕等无功能建筑81处,拆除彩钢瓦等私搭乱建218处、拆除闲置鸭(猪)棚60个。“沉睡空间”不止于做“减法”,全镇创新推行“拆旧拆违即规划建设”模式,旵冲村乡贤捐资修建学校桥,修出乡村“新风景”。

借“生态向美”赋能,乡村景观育生机。大关镇深谙“拆是手段,治是根本”的大道,以“点线面”联动推进全域整治。15个村各选取5处作为示范点,因地制宜探索整治模式。聚焦206国道、008县道等四条主干道沿线,整合资源推进硬化、绿化、亮化、污水治理等工程,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巧用资源打造“村落景区”,推动人居环境从“盆景”向“风景”转变。在歧岭村,河塘清淤与空地绿化协同作业,河道经历深度“美颜”,淤泥变身护坡绿植基土,完成“四旁”土地绿化2400平方米;小关村冲口段1公里沟渠清淤修复工程全部完工,昔日“梗阻河”化作“流动的诗行”;百岭村将残垣断壁之处改造为“口袋公园”,打造“乡愁记忆小广场”;金山村治理废弃池塘,新建亲水栈道,再添一处网红打卡地。

让“土地再生”,推动乡村“产业兴”。大关镇构建“排查-整治-利用”全链条机制,成立专项工作组,运用卫星遥感监测与人工实地核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摸清耕地流失底数,建立动态管理台账。通过土地平整、水利设施建设等举措,持续找回“流失耕地”。对拆除清理后的土地,依据土壤条件、区位优势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复耕优先、文旅融合、基建补缺”三级利用体系,同时推广“村集体+合作社+农户”联建模式,引导规模种植,推动乡村“产业兴”。金山村将找回的300余亩耕地用于种植特色农产品“榴莲小香芋”,搭建电商直播平台,邀请乡土网红开展助农直播,单日销量突破1000斤;麻山村整治50亩荒地种植紫皮茄子,预计单季产值达25万元,带动周边10余名村民稳定就业。

下一步,大关镇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聚焦“宜居宜业宜游”乡村建设,持续为群众打造“诗意栖居之所”。    (方丽娟)


责任编辑:吴燕燕

上一篇:唐湾镇:聚代表之力 建“三宜”之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