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文昌街道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把推进乡村文明新风建设作为贯穿乡村治理发展的主线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源”动力,内外兼修、塑形铸魂,全面改善村容面貌,重点提升村民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擘画“生态美、百姓富、乡风纯”的乡村新蓝图。 端正党风政风,凝聚乡村治理动力。农村党组织是“领头雁”,乡风要文明,农村党风政风首先要文明。文昌街道着力提升支部政治引领,进一步加强党支部党风政风建设,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建强书记、班子和党员三支队伍,提升综合功能,以服务群众为中心,塑造党员、干部“为民务实、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让党员、干部和家属成为群众身边见贤思齐的榜样。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是文昌街道端正党风政风引领乡村文明的重要举措,“新时期的文昌人”“本土历史和个人修养”“传承文昌文化”等走进了每个村居文明实践站,把新思想、新观点传播到千家万户。纯正的党风政风,像一颗种子,不断地生根发芽,引导群众主动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治理和发展信心,不断提高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凝聚乡村治理合力,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业,形成“三治”融合的良好局面。 敦化乡风民风,焕发乡村发展活力。 街道积极引导敦化乡风民风与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衔接。 树立典型示范,不断培育良好乡风民风。以街道为龙头、村居为基础、户为抓手,紧紧围绕勤劳致富、崇德向善、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内容开展“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最美庭院”“身边好人”等评选活动,吸引更多的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效传播正能量。2022年评选出“最美庭院”36户、“星级文明户”12户,“文昌好人”10人,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家庭,其中官桥村的周桂兰、刘巧毓婆媳二人因接力照顾听障邻居叶圣祥四十余载,光荣获评2022年第二季度助人为乐类“中国好人”。 深化“乡村振兴大课堂”建设,不断弘扬优秀乡风民风。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以村民组户为单位,把课堂带到群众家里,把优秀乡风民风传承下去,用好“学、做、谈”的方式,弘扬美德、崇尚文明。如今在文昌街道村居常常看到许多家训就贴在门口,这得益于街道推出的“家庭三亮”道德选树活动,即党员之家亮身份、居民之家亮家训、美德之家亮荣誉。 纵深推进移风易俗,不断传承优良乡风民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移风易俗的“风向标”。结合村情实际,街道文明办在各村居开展了征集、讨论、修订村规民约活动,内容涉及人居环境、乡村振兴、精神文明等各个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村规民约,让群众在衣食住行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立志愿服务组织,用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目前街道成立志愿服务组织18个,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余次,视频“文昌移风易俗”传播量7000余次。近来年,文昌街道好人好事不断涌现,淳朴醇厚、互爱互助、向上向美的家风民风日渐浓郁,正在潜行默化浸润群众“心田”,进一步焕发了群众振兴乡村的激情和活力。 抓实效能作风,激活乡村建设潜力。街道不断夯实工作作风,抓建设、促提升,文明和谐乐万家。一方面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新建、改造、置换等方式,用好文化专款,根据群众实际需求,优化资源配置。2022年投资22万元因地制宜打造大石板村、交通村文化活动广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投资32万元新建交通村卫生室,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出资60余万元,新建农家书屋6个,及时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另一方面紧抓农村环境整治,弥补乡村发展短板。人居环境是衡量乡村文明的硬指标,将环境治理纳入村规民约,积极营造整洁、宜居的乡村环境,进一步激活乡村建设潜力。各村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有我”活动15次;争取衔接资金59万元,集中治理交通村农村生活污水;大石板村、官桥村道路硬化300米、路灯架设150盏、绿化200平方米。一个个道路整洁、河塘清澈、绿树环绕的自然村民组正在形成,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提升,自觉守护美丽家园的意识不断增强。 深挖文化新风,筑牢乡村振兴定力。每个乡村都应该是独特的个体,文昌街道挖掘乡村文化元素,将繁荣乡村文化和乡村振兴相结合,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充满乡土气息、富于时代精神。深挖大石板村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投资4700多万元,打造“文化+旅游+振兴”文旅综合体,擦亮“生态大石板”的乡村品牌,成为旅客“网红”打卡地。汪洋村促进山水文化和产业融合发展,筑巢引凤,吸引安徽桐之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建设休闲、观光、旅游等一体的生态农庄,种植油茶、薄皮核桃1800余株,发展林下养殖,开发特色生态产品,让群众就业更顺畅,山水文化更响亮。 文明之风徐徐来,乡村振兴奏华章。文昌街道沐浴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时代新风,守正创新,开辟“以文化人”新路径,探索“精神帮扶”新模式,打造“文明实践”新样板,深入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乡村文明助推乡村振兴。(方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