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大关镇小关村群众自主拆除废弃鸭棚。 ![]() 图为村庄清杂行动现场。 连日来,大关镇聚焦拆违拆旧、环境整治、长效管护三大重点任务,通过党建引领、示范带动、全民参与等举措,深入推进“宜居桐城”行动,合力推动人居环境从“局部美”向“全域美”跃升,打造宜居新样板。 创新机制,以“硬核举措”破解拆违拆旧难题。大关镇将拆违拆旧作为人居环境整治的突破口,构建“党建引领+制度保障+柔性执法”的推进机制。党建引领聚合力,镇村两级成立专项工作组,实行“镇党委书记牵头抓总、党政班子成员包片负责、村干部一线落实”的责任体系。制度保障促公平,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制定《道路沿线拆违拆旧专项行动方案》,通过“宣传动员在先、党员带头在先、矛盾化解在先”的工作机制,确保和谐拆违拆旧。镇执法大队联合多部门开展集中整治,通过入户宣讲、协助搬迁等柔性执法方式,化解拆违难题。科技赋能提效能,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模式,将全镇15个村划分为9大片区,细化至背街小巷,责任到人、动态巡查。建立问题台账,曝光整改重点区域,并将拆违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确保整治常态化。 示范引领,以“点线面联动”推进全域整治。大关镇通过打造示范点、串联精品线、辐射全域面,推动人居环境从“盆景”向“风景”转变。15个村各选取5处作为示范点,因地制宜探索整治模式,百岭村高摆组创新“党支部+议事组”“党员+乡贤”机制,村民自筹资金、投工投劳,清垃圾、修村道、建文化广场,将废旧农具转化为农耕文化景观;何畈村转化“高摆经验”,推出“江圩模式”,引导村民自主整治房前屋后。聚焦206国道、008县道等四条主干道沿线,整合资源推进硬化、绿化、亮化、污水治理等工程。该镇还将人居环境整治与发展乡村旅游结合起来,巧用资源打造“村落景区”,金山村莲花塘组将废弃池塘改造为生态景观,形成“翠竹环抱、碧波荡漾”的田园风光,歧岭村村民自筹3.6万元改造河道桥,为发展乡村旅游铺路。 长效治理,以“共治共享”巩固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大关镇注重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通过积分激励、文明评议、文化浸润等方式,推动人居环境从“政府主导”向“群众主体、全民共建”转型。全镇15个村推行“一户一档”积分管理,将庭院清洁、垃圾分类等纳入积分考评,村民凭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文化赋能涵养文明乡风,通过举办“桐城歌进校园”等活动,艺术化宣讲人居环境整治新实践,引导群众移风易俗、践行文明风尚。以长效管护筑牢生态底色,建立镇级户厕管护服务站,实现厕所维修、清掏“一站式”服务;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签订责任书全覆盖;常态化开展“清杂清乱”行动,2024年全镇清理农村生活垃圾5900余吨,新建卫生户厕550个,确保脏乱差问题“改到位、管到位、不反弹”。 随着“宜居桐城”行动进村入户,如今的大关镇,青山绿水间道路宽敞、庭院雅致、乡风文明,一幅“生态宜居、和美安乐”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 (方丽娟) |